朋友们,我刚刷到一组数据,吓得手机直接掉进了咖啡杯! 硅谷AI领域今年完成了1万亿美元的交易配资公司官网首页,OpenAI一家公司就跟AMD做了2700亿、跟英伟达做了5000亿的算力交易!
这数字大的有点离谱了是吧?但然后然后,最魔幻的是——这些钱根本就是在几个科技巨头之间转圈圈!
钱到底在怎么转?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现在的AI投资简直就像一场大型的“左手倒右手”游戏。
英伟达给OpenAI投1000亿美元建数据中心,OpenAI转身就用这钱买英伟达的芯片。AMD更绝,直接给OpenAI 10%股权换订单,这操作连黄仁勋都说“很高明”!
展开剩余85%但我得告诉你个更惊人的事实:OpenAI到现在还没赚钱,而且预计到2029年都无法实现正向现金流!
这就很诡异了——一家不赚钱的公司,怎么能让万亿资金围着它转?
历史正在重演?看到这些操作,我瞬间想起了20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。
那时候也是这样的:公司之间互相投资、互相购买服务,把估值吹得天花乱坠。最后呢?纳斯达克指数从5048点跌到1114点,无数人血本无归。
现在的AI热潮简直一模一样!科技股在美股中的占比从1999年的不到15%飙升到现在的35%,涨势高度集中在“七巨头”这些AI概念股上。
Zacks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Brian Mulberry说的很直接:“任何一笔交易的失败,都可能产生令人担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。”
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这几个细节:
第一,甲骨文之前因为传出与OpenAI签了3000亿美元协议,股价单日暴涨35%。结果呢?最近财报显示其云业务毛利率只有14%,远低于70%的整体毛利率,股价一天就跌超7%。
第二,AMD给OpenAI的认股权证要求AMD市值达到万亿美元才会生效。到时候OpenAI持有的AMD股份价值约1000亿美元——但OpenAI很可能会卖掉这些股票来支付账单!
说白了,这就是AMD自己借钱给客户来买自己的产品,最后买单的却是散户和机构投资者。
大佬们都在想什么?面对这种局面,硅谷大佬们分成两派。
悲观派如摩根士丹利的Lisa Shalett警告:“如果生成式AI资本支出势头减弱,情况将不容乐观。”
Thoma Bravo的Orlando Bravo说的更直接:“投资者不应将年经常性收入5000万美元的公司估值到100亿美元。”
但乐观派如美国银行的Vivek Arya认为,英伟达的投资是基于业绩需求的战略决定,不是投机狂热。他透露英伟达在万亿美元交易中承担的资金其实不到80亿美元。
高盛CEO David Solomon则保持中立:“巨额支出并不决定繁荣或萧条,最终结果难以预知。”
普通人该怎么看?说实话,我觉得咱们普通投资者得保持清醒。这里分享两个实用建议:
第一,别被万亿数字吓到。仔细看看这些钱到底是从哪来到哪去的,很多时候就是在几个公司之间空转。
第二,关注实际盈利能力。一家公司再怎么炒作概念,最终还是要靠真金白银的盈利来说话。OpenAI预计2029年才能盈利,这意味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我记得互联网泡沫时,有个老股民跟我说过:“当擦鞋童都在讨论股票时,就是该退出的时候了。”现在连我家楼下早餐店老板都在问我AI概念股,这信号已经很明显了!
️ 风暴可能从哪来?哈佛肯尼迪学院的研究员指出,现在AI公司的支出增长远超营收能力,商业模式根本没跑通。
OpenAI创始人奥特曼倒是很直接,说未来需要投入几万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,而且OpenAI目前不打算盈利,就靠不断融资维持。
这种“靠声势驱动增长”的模式能持续多久?我真的有点怀疑。
更可怕的是,OpenAI已经成为美国AI行业的核心支柱,与芯片企业、数据中心制造商、投资集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一旦OpenAI出问题,整个行业都可能受到重大冲击。
最后的真心话朋友们,我不是说AI没有未来。AI技术确实在改变世界,这点毋庸置疑。
但任何技术都需要遵循基本的商业规律:投入最终必须产生回报。现在这种万亿资金空转的局面,尊嘟假嘟能持续下去?
我记得互联网泡沫破裂前,也有人说过“这次不一样”。结果呢?该来的总会来。
如果你正在考虑投资AI领域,我真的建议你:慢一点,谨慎一点。等你看懂钱到底从哪来、到哪去、怎么产生收益之后再做决定。
毕竟,当潮水退去时,我们才能看到谁在裸泳。但愿这次的历史不会重演,但谁知道呢?
最后的最后,留给大家一个问题:如果你有100万,你会现在all in AI概念股,还是再观望观望? 评论区等你答案!
(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已经比99%的人更了解AI投资真相了配资公司官网首页,赶紧分享给那些还在狂热中的朋友吧!)
发布于:浙江省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